【健康讲堂】别让骨头悄悄 “掉链子”!老年人骨骼健康指南,笑着学才记得牢
为进一步做好“学健康科普知识,享品质老年生活”——2025《中国老年》健康知识大赛的宣传工作,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老年健康生活、传播健康养老理念的良好氛围,主办方特向全国医务工作者、各地各级涉老部门和老年群体推出特别策划,开展“老年健康科普助推官”图文、短视频征集
为进一步做好“学健康科普知识,享品质老年生活”——2025《中国老年》健康知识大赛的宣传工作,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老年健康生活、传播健康养老理念的良好氛围,主办方特向全国医务工作者、各地各级涉老部门和老年群体推出特别策划,开展“老年健康科普助推官”图文、短视频征集
尽管骨质疏松是骨折的主要原因,可一旦发生骨折,尤其是需要制动(如打石膏、卧床),会进一步加速骨质疏松进程。骨折后会引发全身骨量快速丢失,导致再发骨折的风险成倍增加,从而形成“骨折→骨丢失→再骨折→骨量再下降”的恶性循环。
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口腔健康,种植牙因为耐用、咀嚼效果好,成了缺牙人士的首选。可市场一火,不少不正规的口腔诊所就开始玩 “套路”,不少人被坑得苦不堪言 。
韩国58岁"国民爸爸"成东鎰(又译:成东日)近况曝光,他在新主持的节目《带轮子的家5》中透露,两个月内瘦了10公斤,自嘲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注意健康,"该培养好习惯了。"他双颊凹陷的模样,也引起观众讨论。
这3种常喝的饮品可能正悄悄减少你的骨量。骨质疏松会让你的骨头变得像蜂窝一样脆弱,稍不留神就容易骨折。近日发布的《中国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非药物干预防治指南(2025年版)》从饮食、睡眠、运动三方面给出了护骨建议。
人体骨骼如同 “骨量银行”:从出生到青少年、青壮年阶段,通过营养摄入、运动代谢等方式,人体会不断累积骨量,此时成骨作用大于破骨作用,最终达到峰值骨量——这一峰值骨量可视为骨骼健康的“本金”。而随着年龄增加,骨代谢出现变化,破骨作用逐渐大于成骨作用,人体开始消耗
随着年龄的增长,骨质疏松这个“静悄悄的流行病”可能正在向你逼近。体重过胖过瘦走极端、防晒过度缺维生素D、迷信“老来瘦”没肌肉……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骨骼健康。
一提到骨质疏松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“那是老年人的事”。但真是这样吗?门诊里见得多了,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。不是年纪大了骨头就一定脆,也不是年轻人就能高枕无忧。骨密度这个事儿,说白了,谁都有可能“掉链子”。
今天云系依旧较多,局部有短时小雨。全天气温在17℃-19℃之间。风力较强,北到东北风5-6级阵风7级,沿江沿海地区6-7级阵风8级。
有的朋友觉得衰老是从60多岁开始的,其实,身体各个器官机能的衰退从某一个时段就已经开始了。人体衰老也有时间表,及早保养能够帮助预防衰老,还有可能看着比别人年轻哦。
有的朋友觉得衰老是从60多岁开始的,其实,身体器官机能的衰退从某一个时段就已经开始了。
据中新网客户端,“科学管理体重与骨骼健康密不可分。”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夏维波教授指出,无论是低体重还是肥胖症,都会对骨骼健康带来不利影响。低体重人群常常因钙、维生素D、蛋白质等负平衡或激素水平变化引发骨量减少,过少的肌肉和脂肪会减少骨骼受到的力
国家卫健委的相关统计显示,我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在49到51岁之间。随着月经停歇,身体里那股曾经悄悄守护的激素力量逐渐退场,整个人仿佛被岁月按下新的开关,许多微妙的变化接踵而来。
骨量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迅速增加,这个时期对饮食中的钙和蛋白质的需求相对较大。20岁以后达到骨量峰值,并保持到中年(30岁到40岁)。之后,随着年龄的增长,骨质会逐渐流失,所以,老年人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、骨折等问题。一般来说,峰值骨量越高,晚年发生骨质疏松和骨折
“73岁和84岁是人生的两个关键阶段"的说法流传已久,但其来源无法追溯,可能与谚语"七十三、八十四,不死也是床上过"有关。
那问题来了:到底哪些地方在悄悄“缩水”?又有哪些部位在莫名其妙地“加码”?你以为只是胖了,其实可能是激素水平变了;你以为是运动少了,可能是肌肉组织在退化。
想运动,却总找不到合适的方式?跑步太累,游泳麻烦,去健身房又难以坚持。其实,有一种零门槛、却常被我们忽略的运动方式,每天都能做,而且效果远超想象——它就是“快走”。
照镜子时,皱纹和白发仿佛每天都在默默增长;楼梯也还在,可腿脚的速度像给人降了级。中年人最怕的不是突然的不舒服,而是这些悄无声息却无法逆转的“退场”。
那问题来了:到底哪些地方在悄悄“缩水”?又有哪些部位在莫名其妙地“加码”?你以为只是胖了,其实可能是激素水平变了;你以为是运动少了,可能是肌肉组织在退化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